新闻资讯

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 联系电话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详情

破解难点痛点 推动企业加快“智改数转”

发布时间:2025-03-05 09:47:30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智改数转” 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众多企业在推进这一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亟待各方携手破解,助力企业加速前行。

一、“智改数转” 难点痛点剖析

(一)技术瓶颈

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在芯片、工业软件、高端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我国企业仍大量依赖进口技术与产品。例如,高端芯片制造工艺的光刻机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厂商垄断,国内企业即便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短期内也难以突破瓶颈,这使得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时面临成本高昂、供货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 “智改数转” 进度。

技术融合难度大

不同企业原有的技术架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要将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之有效融合,绝非易事。企业内部往往存在多套独立运行的 “信息孤岛”,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导致新技术难以在全流程顺畅应用,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影响整体改造效果。

(二)资金困境

前期投入巨大

实施 “智改数转”,企业需购置大量先进设备,如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高端数据服务器等,还要采购昂贵的软件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同时涉及厂房改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这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前期投入,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成为难以跨越的资金鸿沟。

投资回报周期长

“智改数转” 带来的效益提升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初期需要员工逐步适应与磨合,生产效率可能暂时无法达到预期;另一方面,市场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或服务的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滑,资金链紧张,持续投入面临巨大压力,甚至一些企业因难以支撑而半途而废。

(三)人才短板

复合型人才稀缺

“智改数转” 要求人才既懂传统产业业务知识,又掌握前沿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师需精通机械制造工艺,又熟悉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与运维;数据分析师既要擅长数据挖掘与分析,又要了解企业运营管理。这类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高薪难求,严重阻碍项目推进。

人才培养体系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快速适应企业 “智改数转” 实际工作要求。职业培训体系也不完善,针对在职人员的短期培训内容陈旧、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深度技术学习需求,使得企业内部员工技能提升缓慢,跟不上技术变革步伐。

(四)数据安全与隐私担忧

数据泄露风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大量生产、运营、客户等数据汇聚存储,一旦遭受黑客攻击、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系统漏洞,极易引发数据泄露。如电商企业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记录,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设计图纸、工艺参数等,这些数据泄露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引发客户信任危机。

隐私合规挑战

不同行业、地区对数据隐私保护法规要求各异,企业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需严格遵循相应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因对法规理解不深、技术手段有限,难以确保合规,面临高额罚款风险,这也使得一些企业对 “智改数转” 中的数据应用持谨慎态度,束缚了手脚。

二、破解难点痛点的策略与路径

(一)强化技术攻坚与协同创新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

政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在芯片领域,鼓励企业加大对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的研发投入,通过长期稳定支持,逐步突破技术封锁,降低对外依存度,为企业 “智改数转” 提供坚实技术底座。

推动技术融合创新平台建设

各地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平台,汇聚各方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平台整合不同领域专家资源,针对企业技术融合难题,开展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优化技术架构,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新技术在全流程的高效应用。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与优化投入模式

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力度

政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 “智改数转” 项目给予设备购置、软件采购、技术研发等多环节补贴,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如某省对企业新购置的智能机器人,按购置金额的 30% 给予补贴;设立专项贷款贴息资金,对企业用于 “智改数转” 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一定补贴,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智改数转” 专项债券等产品,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银行根据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给予相应贷款额度,解决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加大对 “智改数转” 潜力企业的投资力度,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助力企业跨越资金难关。

(三)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

优化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无缝对接企业 “智改数转” 岗位需求。

加强在职人员培训

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出资,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前沿技术应用、项目管理、数据安全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案例教学、师徒制等灵活方式,帮助在职人员快速提升技能,适应企业技术变革节奏。

(四)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与保障合规运营

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

企业加大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研发投入,采用先进的数据安全防护产品,如企业级防火墙、数据脱敏工具等。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修补漏洞,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让企业放心推进 “智改数转”。

强化数据隐私合规管理

企业设立数据合规官岗位,负责跟踪研究不同地区、行业的数据隐私法规政策,制定内部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合规培训。建立数据使用审计机制,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企业数据运营合法合规,消除因合规问题带来的顾虑。

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推动企业加快 “智改数转”,需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作战。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政策、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企业作为主体,积极主动投入、勇于创新实践;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攻克技术难题、培养专业人才;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融资服务。只有各方凝心聚力,才能破解难点痛点,助推企业在 “智改数转” 道路上阔步前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