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2-14 10:09:58
2025 年,钢材市场呈现出生产持续增强但需求有待好转的态势,在此背景下,钢材价格或震荡上行。以下是详细分析:
生产方面
产能持续释放:尽管 2024 年钢材供需双弱,但产能仍在持续增加。2024 年 1-10 月,国家统计局口径的粗钢产量为 8.5 亿吨,同比下降 3%,但下半年铁钢比较上半年回升 0.3 个百分点,表明粗钢产量的下降大部分由废钢贡献。结合季节性走势以及当下钢厂利润水平,预计 2024 年国内粗钢产量为 10.02 亿吨,同比下降 1.65%。2025 年,预计供应降幅低于需求降幅,产量下降 1.5%。
复产意愿强烈:2024 年年底,五大材库存同比下降,库存出清明显。假设 2025 年上半年需求环比走弱,当前 850 万吨左右的周产量尚能匹配 30 万吨的需求减量。不过,需要跟踪明年春节后需求是否跌破 850 万吨 / 周,如果表需维持在 850 万吨 / 周以上,库存压力不大。
政策调控影响:2024 年 8 月下旬,工信部宣布暂停钢材产能置换,这对遏制违规产能增加、促进行业阶段性供需再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本轮产能调控更多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如出台《碳排放权管理条例》《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和《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 修订版)》等,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环保约束、设备更新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2025 年是否会进一步出台钢材供应端的调节政策,值得关注。
地产行业:2025 年政策侧重促进地产去库存,在促进商品房去库存以及房企信贷宽松政策预期下,房企现金流情况有望改善,预计 2025 年地产投资、施工面积虽维持负增长,但降幅收窄。不过,与钢材消费相关的新开工面积可能继续保持两位数降幅,预计 2025 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降幅在 15%-18%。按此估算,2025 年地产用钢量减少 11.9%,至 2920 万吨。
基建行业:2025 年预计财政政策进一步宽松,基建行业的耗钢需求将有所修复。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3.9 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9 月和 10 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分别回升至 17.48% 和 10%。鉴于 10 月之后高层会议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计 2025 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 9.5%,基建领域用钢量仍将保持小幅增长。
制造业:2025 年制造业行业受中美贸易存不确定性影响,预计增速有所收窄。不过,在 “两新” 政策以及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政策带动下,汽车行业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 2025 年汽车产量达到 329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4.8%,汽车行业钢材需求量约 5980 万吨,同比增长 4%。家电行业方面,2025 年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力度将加大,预计 2025 年我国家电行业钢材需求量将达到 1940 万吨,同比增长 8.4%。能源行业用钢需求也将有所增长,预计 2025 年我国能源行业钢材需求量约 4950 万吨,同比增长 1.9%。机械行业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新基建等的推动下,将释放更大市场需求,预计 2025 年机械行业钢材需求量约 1.79 亿吨,同比增长 1%。
出口方面:近几年我国钢材直接出口持续保持增长,2024 年钢材直接出口呈现量增价跌格局,内需和出口此消彼长,出口增加主要是内需偏弱导致的。考虑到 2025 年特朗普上台后中美贸易存不确定性以及越南对我国钢材的反倾销因素,2025 年我国钢材出口增速或有所放缓。预计 2025 年我国钢材出口量将有所承压,但仍保持相对高位,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在 1 亿吨左右,同比由升转降。
价格方面
成本支撑:2025 年全球铁矿石新增产能预计将达到 1.2 亿吨左右,新增铁矿石产量或将达到 5000 万吨左右,此外,国产铁精粉产量的提升以及废钢应用的支撑,使得 2025 年全球铁矿石供需相对宽松。煤焦方面,炼焦煤的稳定进口,焦煤供应相对充足,焦炭成本端支撑有所减弱。在国内钢铁产量预计继续小幅下降的大背景下,原燃料供需关系将逐渐转向宽松,预计 2025 年铁矿石、煤焦等主要原燃料产品价格将小幅下降。
市场预期:尽管 2025 年钢材需求仍面临一定压力,但市场对未来需求的预期有所改善。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地产、基建等行业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这将对钢材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此外,产能出清的持续进行也将有助于改善市场供需关系,推动钢材价格上涨。
价格走势:综合考虑生产、需求和成本等因素,预计 2025 年钢材价格将呈现震荡上行的走势。不过,由于市场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价格波动幅度可能较为剧烈。在需求端,地产、基建等行业的需求释放进度以及出口情况将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供应端,产能释放速度、政策调控力度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也将制约价格的上涨空间。